科技賦能農業,共筑大豆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2025年和平縣大豆栽培管理技術培訓
3月13日,為深入貫徹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決策部署,和平縣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聯合惠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在貝墩鎮舉辦“2025年和平縣大豆栽培管理技術培訓活動”。各鎮大豆種植戶、農業從業人員、縣鎮農業干部等50余人參訓,活動通過專家授課、政策解讀、技術示范及企業訪談等形式,為縣域大豆產業提質增效注入科技動能。
首先,縣科創中心主任陳麗莉強調,縣域創新基地作為科技興農的核心平臺,以“雙百行動”為紐帶,深化與惠州學院的合作,推動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她指出,當前和平腐竹產業雖享譽大灣區,但原料大豆90%依賴外調,本地種植存在品種老化、技術滯后等瓶頸。本次培訓旨在通過技術下沉,破解“卡脖子”難題,助力構建“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實現從“加工強”到“種產銷一體強”的跨越。
惠州學院鐘平生教授以《大豆輕簡化高產穩產種植技術》為題,系統講解了優質品種篩選、輕簡種植模式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強調“良種+良法”對提升畝產的關鍵作用。江西贛州專家華斌教授結合贛豆10號推廣經驗,剖析大豆全周期管理要點,提出“精準播種、水肥調控、適時收割”三大核心策略,為參訓人員提供可復制的技術路徑。現場還發放優質大豆種子,鼓勵農戶立學立行,爭當技術示范戶。
活動特別邀請和平腐竹龍頭企業潤澤食品有限公司經理凌艷分享見解。她表示,本地大豆原料化可顯著降低運輸成本、提升產品新鮮度,并強化“和平腐竹”品牌的地域特色。然而,本地化難點在于規模化種植與技術落地:“農戶對新品種接受度低,且缺乏標準化管理經驗,規模小,品質不穩定”等難題,此次培訓恰逢其時,為企業與種植戶搭建了對接平臺,“專家提供的輕簡化技術易操作,若推廣成功,預計3年內本地原料占比可提至50%以上”。凌經理還呼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推動“企業+基地+農戶”訂單種植模式,實現產銷無縫銜接。參訓農戶反響熱烈。貝墩鎮種植大戶王偉表示:“專家講的管理節點非常實用,尤其是病蟲害防治口訣簡單好記,今年試種將嚴格按技術規范操作。”
此次培訓是和平縣深化院地合作、科技賦能鄉村產業的生動實踐。通過“技術輸血+產業造血”雙輪驅動,為大豆產業高質量發展按下“加速鍵”,也為“百千萬工程”落地提供了可復制的和平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