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奮戰在病理學研究前沿
奮戰在病理學研究前沿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
去年12月底,在第15屆中國病理醫師年會上,數位專家學者分享了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其中,關于下一代診斷病理學內涵與實踐的主題報告,引起在場專家和學者熱烈反響。
報告人的名字早已為業界熟知——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30多年來,卞修武深耕病理學領域,揭示了“腫瘤微血管構筑表型”發生機制,找到了腫瘤抗血管生成個體化診療的有效途徑,建立了基于微血管表型的病理診斷技術體系,牽頭制定了多項腫瘤病理診斷規范和標準,為我國病理診斷規范化、標準化和精準化作出突出貢獻。
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時光回溯到1987年,時年24歲的卞修武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他選擇的是一條非常難走的路——腦腫瘤病理研究。
“要干就干最難的!”在沒有專業實驗室、專業項目和專業團隊支撐的情況下,卞修武憑著敢為人先的精神不懈鉆研,在病理學的天幕劃下絢爛一筆。
1995年,卞修武博士畢業,開始轉向對腫瘤分化和血管生成的研究。發表100多篇SCI論文,主編多部專著,獲得10多項授權專利……卞修武持之以恒的鉆研,推動我國腦腫瘤病理研究水平躋身世界前列。2012年,卞修武牽頭的“腫瘤血管生成機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療中的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20年初,武漢疫情形勢嚴峻。遺體解剖是揭開新冠肺炎病理“真面目”的直接手段。當卞修武團隊抵達武漢火神山醫院時,那里根本沒有進行遺體解剖的條件。卞修武帶領團隊緊急籌措專業設備,迅速在火神山醫院建起生物安全尸檢方艙和病理研究室。
解剖急性傳染病患者遺體的風險不言而喻。連續數小時的解剖工作結束后,年近六旬的卞修武已經累得直不起腰,幾近虛脫。
在此期間,卞修武帶領團隊共完成多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搜集建立了目前全國病理數據最齊全的新冠肺炎病理樣本,其病理數據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卞修武牽頭撰寫的新冠肺炎病理學改變的相關內容,被全文納入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填補了新冠肺炎診療規范中病理學方面的空白。
2020年9月8日,卞修武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這些年,卞修武培養出100多名研究生。如今,他們很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讓卞修武非常自豪。
抗疫歸來,卞修武又馬不停蹄開始了新項目的研究工作。在病理學研究的道路上,卞修武從未停歇、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