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風采
一、和平縣概況
和平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粵贛邊境的九連山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和平縣東連龍川,南鄰東源,西毗連平,北與江西省定南縣、龍南縣接壤。和平縣下轄17個鎮254 個村及一個市屬國營黎明林場,總人口52萬,總面積2310平方公里,自然資源較豐富,主要有土地、森林、水力、礦產(含地熱)等四大類。
(珠三角2.5小時經濟生活圈)
和平縣交通發達,是京九鐵路南下入粵第一縣,粵贛高速南北貫穿全境,229、230、339等省道在縣內縱橫交錯,形成發達的交通網絡,已納入珠三角2.5小時經濟生活圈,是廣東沿海地區向內地輻射的一個窗口。
(和平縣城)
目前,和平人正努力將這片土地打造成“鐘表之城、溫泉之都、陽明古郡、和諧和平”。
二、福和產業轉移園
(和平縣福和產轉移園于2007年通過廣東省人民政府認定)
和平縣福和產轉移園位于和平縣城新區粵贛高速出口處,由和平縣人民政府與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于2006年聯手共建,2007年通過廣東省人民政府認定。
(和平縣城新區粵贛高速出口)
(福和產業轉移園控制性詳細規劃)
園區規劃面積4.07平方公里,至今,首期已投入2.85億元,首期2平方公里的園區公共服務區、生活服務區、工業片區、物流片區、產業配套中心區等功能分區明確,供水、排水排污、供電、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園區已初具規模,形成以鐘表制造為主導,兼顧發展電子、制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多行業產業格局。二期征地工作正順利進行。
(福和產業轉移園正門)
(一期全景)
(行政服務中心大樓,和平縣工業園管理委員會辦公地點)
和平縣工業園管理委員會是園區的管理和服務機構,行政服務中心可為企業提供“一條龍”服務。
(和平縣職業技術學校與和平縣鐘表學校)
和平縣職業技術學校與和平縣鐘表學校擁有在校生3000余人,師資力量雄厚,可根據園區需求培養技術人才。
(園區招工服務處)
園區設立招工服務處,可為園區內企業提供招工服務。
(福和大道)
(工業一路)
(工業二路)
(工業五路)
(工業五路)
(福和大道)
(福和雙到產業基地鳥瞰)
為推動可持續發展,從短暫“輸血”到實現長久“造血”,和平縣人民政府聯合深圳市福田區委區政府在福和產業轉移園建設福和“雙到”產業基地項目主要是建設廠房、宿舍出租。
三、未來的工作目標
和平縣工業園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不斷優化體制機制,全面理順工業園管理體系,加強領導、落實責任;迅速推進二期征地拆遷工作,進一步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功能定位更加合理,進一步擴大園區規模;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投資環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加快入園項目的動工建設和投產速度,壯大產業集群。為實現工作目標,我們將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快推進工業園二期開發建設,擴展園區發展空間。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把二期的征地拆遷、開發建設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好落實,解決工業園用地難問題
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積極爭取省市資金扶持,進一步完善園區的供水、排水排污、供電、道路亮化、道路硬底化、綠化、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建設;同時,在推動合作共建上狠下功夫,著力完善共建共享長效機制,鼓勵企業及其他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園區建設,完善利益共享的長效合作機制,積極探索托管建設、股份合作、產業招商等新型合作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推行金融資本、地產資本和工業資本“三資融合”的新型合作開發模式。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協會、商會、經貿活動等平臺,宣傳和平投資環境,創新招商策略,主動加強與企業對接,完善招商激勵、項目評估、約束考核“三大機制”,重點引進低污染、高稅收的大項目,創新招商策略,改進招商方法,提高引進項目質量和水平,不斷在資金雄厚、技術實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大企業上取得突破。
4、積極推進鐘表產業集聚,著力打造“鐘表之城”。加強與鐘表協會的合作,加強與鐘表企業的溝通聯系,把鐘表產業做大做強。
5、進一步加強與各鎮和縣有關部門特別是勞動部門、縣職業技術學校、縣職業培訓中心以及園區各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及時掌握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情況和企業用工需求,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園區第二、三產業轉移,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
6、加強對園區企業的服務,營造高質量的投資、管理服務環境。一是繼續完善園區商務社區和生活服務設施,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氛圍;二是推進園區企業專人掛鉤負責制,“保姆式”服務,促已簽約項目開工建設,促開工建設項目竣工,促竣工項目盡快投產,構建有效服務平臺,在招工、培訓、融資、技術支持、治安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服務,構建和諧、平安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