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和平】剪來春韭炊黃鱔 東水人家試春盤
東水鎮位于我縣最南端,浰江與東江匯流之處,除了優美的環境和肥沃的土地之外,這里還因一道菜而出名——東水韭菜黃鱔。韭菜與黃鱔都是時令春菜,韭菜更有“春季第一菜”的美稱,一道普通的菜肴被冠以地名,有何獨到之處?隨小編前去了解一下。
在東水鎮梅花村,春風一吹,泛著新綠的韭菜盡情舒展,探頭探腦地鉆出地面,成為時令的恩物。葉似翡翠、根如白玉的韭菜,是東水人在這一時節的心頭好,有“春食則香,夏食則臭”的說法。而東水人口中最好的韭菜,在梅花村卡頭小組一處占地兩畝的沙壩地。
在東水人眼中,韭菜與黃鱔是“天作之合”。春耕時節,被犁耙翻轉的水田里,到處都藏著黃鱔。經過一冬的潛伏,黃鱔體力消耗過大,需要大量進食,所以春季是捕捉黃鱔的大好時期。
洗干凈的韭菜,瀝干水分,切成一指長的小段,留待后用。而黃鱔處理起來就要費工夫多了。頭、尾各劃一刀,放血備用,開肚去內臟,刀背拍松,切成鱔段。出生于東水鎮莫豐村的鄉廚殷金初處理起來游刃有余,從廚二十多年,每到清明前后,烹制最多的就是這道東水韭菜黃鱔。殷金初邊做邊介紹,“猛火將韭菜殺青,快速倒入笊籬。熱鍋涼油,黃鱔‘登場’,猛火翻炒后,與臘肉、蛋皮、韭菜、黃鱔血湯幾相邂逅,脆爽的鱔肉仿佛脫胎換骨一般,口感酥爛,湯汁飽滿。”
飲食是文化的載體。每到春夏之際,東水鎮家家戶戶都要吃上好幾頓韭菜黃鱔,這是大自然的饋贈,也飽含著客家人順應天時,應季而食的生活智慧。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