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這間房子不簡單!一門3烈士,革命母親曾受毛主席接見!
梁水娣故居
在和平縣城建設一路,有一棟門牌號為003的老房子。當地居民說,這個門牌號已保留了50多年,因為這里是一位革命母親的“故居”,她叫梁水娣。
梁水娣(女,1899-1984),和平縣安垇蒲畬村(現彭寨鎮群聯村)人。在革命戰爭時期,她舉家參加革命,3個兒子全部英勇犧牲:老大在戰斗中犧牲,老二被敵人筑壩蓄水活活淹死,老三被捕犧牲。
遭遇喪子之痛,面對敵人的燒殺、搜捕,她百折不撓,信念堅定,繼續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配合游擊隊開展革命活動,直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她淡泊功名,生活簡樸,永遠保持一位革命者和共產黨人的本色,是九連山區享有崇高威望的革命母親。
母子四人相繼走上革命道路
1945年10月,東縱三支隊沖破國民黨的重重阻力,勝利抵達和平青州,把武裝斗爭的紅旗插上了九連山。不到數月,革命烈火就燃遍了粵贛湘邊大地。
梁水娣17歲時嫁給和平縣蒲畬村的肖龍光為妻,婚后生有4子,其中一個兒子因病夭折。丈夫也在早年因病去世。
當時的蒲畬村是南北交通要塞,周圍高山環抱,附近的熊家嶂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打起仗來,進可攻,退可守。再加上當地百姓世代受苦,群眾基礎非常好。這里,成了游擊隊活動的好地方。
大林(林鏡秋)部隊一到蒲畬村,梁水娣的大兒子肖琴書、三兒子肖波中就參加了游擊隊。老大做了“飛鷹隊”隊長,老三做了武工隊隊長。梁水娣的二兒子肖炳章原本打算留下來理家,后來一聽風聲,干脆說服母親梁水娣把家“搬”到了游擊隊,并在弟弟部下當隊員。從此,一家人轉戰和平各地,屢立戰功。
在革命低潮時期,梁水娣不止一次地面臨死亡的威脅。一天早晨,村莊被國民黨士兵包圍了,緊急時刻,梁水娣向堂伯娘要了一把鋤頭,手里還拎著一個瓦罐,尾隨那伙國民黨士兵出門。敵兵只顧搜刮財物,卻不認得眼前這位“革命母親”。之后,因搜不到梁水娣,敵人就一把火將她家的房屋燒了。
最后一個兒子犧牲
1948年初,梁水娣隨部隊轉移到河西。老二肖波中與老三肖炳章奉命率武工隊留守和東以牽制敵人。
當時,蒲畬村被敵人包圍,為掩護部隊突圍,肖波中他們邊打邊退,最后與兩位戰士被圍困在溪邊巖洞里與敵人對峙。
為活捉肖波中等人,敵人開始用燒柴草熏煙,用風車吹煙進洞,但并不見效。最后,敵人調集重兵,用床板、門板、沙包在洞口溪流的下游筑壩蓄水。最后,英勇不屈的肖波中等人被水活活淹死了。不久,肖炳章也在村里被捕而犧牲。
在8月的莫塘戰斗中,老大肖琴書又遇刺身亡。噩耗傳來,梁水娣痛不欲生。戰士們紛紛安慰她:“以后大伙都是您的兒子!您就是我們的好媽媽!”
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
梁水娣在革命戰爭年代經歷了九死一生,3個兒子均英勇犧牲。新中國成立后,縣政府把梁水娣這位功勞卓著的革命母親安置到縣城,人們尊稱她“肖母”。
梁水娣生活十分簡樸,吃的是粗茶淡飯,衣服穿到破爛仍舍不得丟。梁水娣樂于助人,親戚朋友遇到困難,她會全力支持幫助。在安垇黃沙水口村,她的叔叔及堂侄,因新中國成立前受她家連累被國民黨燒掉房屋。新中國成立后,叔侄倆靠借別人屋居住。梁水娣把平時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替叔侄建起了一幢磚瓦新房。而在她家鄉,她一間房屋都沒有,至今還是一塊凄涼荒地。
1951年,梁水娣以廣東革命老根據地人民的代表身份與彭湃烈士的母親一同赴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53年,梁水娣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基于梁水娣一家為革命作出的犧牲和貢獻,1964年,省民政廳撥款資助梁水娣在和平縣城建起了一幢二層的普通磚瓦房。進城后,她還當過土改工作隊隊員。直到1984年去世,梁水娣一直都居住在那里。
梁水娣一家為革命作出巨大貢獻,后人有詩贊曰:肖母梁水娣,家貧如水洗;奮起鬧革命,不愿做奴隸;一門出三烈,前赴又后繼;生為巾幗雄,死后眾思齊。
對黨赤膽忠心值得后人學習
政府頒給梁水娣3個兒子的牌匾
和平縣黨史辦朱李松表示,梁水娣是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革命母親。在3個兒子相繼為革命事業犧牲后,她仍然帶著頑強的革命斗志,留在部隊繼續革命,直到全國解放。同時,梁水娣永葆革命精神,1951年她以廣東革命老根據地人民的代表身份,與彭湃烈士的母親一同赴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親切接見。面對這一崇高的榮譽,梁水娣從不居功,仍過著簡樸的生活,不給政府添麻煩。
朱李松
朱李松認為,新時代的干部職工理應大力弘揚與傳承革命精神,學習“肖母”無私奉獻的革命情懷和頑強不屈的革命意志,以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革命精神。
謝邁越
和平縣圖書館工作人員謝邁越說,革命母親梁水娣一家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新時代的我們要學習她甘于奉獻、敢于犧牲、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和革命精神,做好本職工作,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精神食糧。
梁志建
梁水娣的侄孫,和平縣文聯副主席梁志建對姑婆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在他心中,姑婆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家人。小時候經常在姑婆的院子里玩耍,省吃儉用的姑婆總是把家中最好吃的東西拿給他吃。親戚家中誰有困難,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忙。
來源/河源日報
記者/田紅秀 張媛|攝影/肖斌 楊堅
編輯/林梓楷|校對/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