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山的紅色村莊——青州永豐村
朱李松
永豐村位于和平縣青州鎮的西南部,距青州街鎮約2.3公里,該村分為河洞圍、朝科、齋公背、灣仔4個自然村,總戶數為466戶、人口2178人。在解放戰爭時期,永豐村曾經是東江縱隊第三支隊的重要據點,又是中共九連工委、粵贛邊支隊及九連地委、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部駐地,是一個富有紅色歷史文化底蘊的革命老區村莊。
(圖為青州永豐村齋公背)
1945年11月初,東江縱隊第三支隊抵達九連山,負責民運和情報工作的張覺青在永豐村朝科與老朋友賴書祥取得聯系,然后與曾志云(吳毅)一起率領一個約50人左右的中隊,進駐齋公背。張覺青憑著與賴鎮(星和村)[[i][1]]、賴書祥、賴卓猷(星塘村)等人是同學關系,部隊很快站穩了腳跟,并在河通圍、朝科等地設立交通聯絡站,劉德濃、賴昔弟分別擔任交通聯絡員。此后,永豐村便成了游擊隊經常駐扎休整的地方。
1945年12月底,國民黨軍張振雄帶領一個連的兵力,進駐新寨學校,準備在1946年大年初一,突襲曾志云部。其時,曾志云所部隊約100多人正在賴明堂處駐扎,曾志云就住在永豐朝科的賴貞祥家中。除夕,曾志云獲悉情報,為了給當地群眾過一個祥和的春節,部隊決定連夜轉移。敵人撲空后,遷怒于賴禎祥,對他們一家予以報復性的洗劫。他們以“窩匪”“通匪”的罪名,將賴禎祥及其母親、妻子抓走,關押在新寨小學。敵人對他們五花大綁、嚴刑拷打,逼他們供出泄密者及游擊隊的去向。但他們堅貞不屈,始終沒有暴露曾志云部隊的消息。敵人無奈,當天下午只好將其中三人放了出來,留下賴禎祥繼續審訊,直到第三天才被地下黨營救出來。
1947年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決定恢復武裝斗爭,成立“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嚴尚民任工委書記,魏南金、鐘俊賢為常委,曾志云(吳毅)為委員。同年3月中旬,九連工委從香港進入九連地區,是月底移駐青州。據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三團“鋼鐵連”連長曾坤延回憶:“在1947年的山花爛漫時節,我們在青州的斜禾嘴(即永豐村朝科老屋)相見了,他(嚴尚民)向我們傳達了中共中央香港分局關于恢復武裝斗爭的指示、戰略部署,并就當前形勢作了報告。[[ii][2]]”從此,中共九連工委很長一段時間駐扎在青州永豐村的河洞圍、朝科、齋公背一帶。據永豐村的離休干部、原青山隊隊長賴貞祥及當地老人回憶,當時九連工委領導嚴尚民、鄭群[[iii][3]]等住在河洞圍的竹林居,魏南金、鐘俊賢、黃中強[[iv][4]]、曾志云以及九江隊、青山隊都駐扎在朝科老屋和齋公背,并將槍支彈藥隱藏在齋公背朱屋的樓閣里。
期間,根據九連工委的指示,永豐村的賴書祥負責組建了青山常備隊,有50多人槍,賴書祥任隊長。此后,永豐村的賴發祥、賴貞祥、汪濤(女)、劉德環、劉桂如、劉東(又名劉明海)、劉德川、劉漢良、劉德才、劉梓星、賴明祥、賴添弟、賴榮照、賴憲章、賴娘春、劉娘欽、劉桂森、劉德濃[[v][5]]等人相繼參加革命。1947年4月,賴貞祥接任青山隊隊長。
隨著革命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壯大,部隊和地方都十分缺少干部。為適應斗爭形勢發展需要,1947年6月中旬,九連工委在永豐村永興圍(即河洞圍)舉辦了第一期青年干部訓練班。九連工委書記嚴尚民在開班儀式上作了“全國斗爭形勢和目前方針任務”的報告,魏南金親自擬定學習計劃。鄧基任政治指導員,黃柱昌任隊長,負責訓練班的管理工作。學員有來自九連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中學生和社會知識青年,也有少數外地來的大學生,共70余人。學習課程分為政治課與軍事課,政治課包括部分毛主席著作和黨的基礎知識,全部由工委領導負責講授;軍事課包括平日軍事訓練和有關游擊戰爭知識等,主要由曾志云、陳實棠等軍隊指揮官主講。
(圖為修繕后的中共九連工委青年干部訓練班舊址——河洞圍)
由于環境條件所限,當時的干部訓練班就利用附近的草坪和劉氏祠堂當課堂,沒有課本,只靠鋼板刻寫油印講義。鄉親們將門板拆下來鋪上稻草給學員們當床鋪。課余飯后,學員們經常為鄉親們挑水,打掃衛生,與當地群眾關系十分融洽。學員們還時常聚在一塊,高唱革命歌曲,歌聲嘹亮,整齊劃一。一時間,這個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小山村充滿了革命氣氛。后來,由于斗爭形勢惡化,原計劃培訓1個月的第一期干部訓練班,辦了20天就提前結束。
1947年8月2日,國民黨和平縣縣長杜堪津率縣警一中隊,并勾集保五團一個連共200余人,配備重機槍兩挺、迫擊炮兩門,經大湖“清剿”青州解放區。敵人用迫擊炮對九連工委所在地永豐村朝科狂轟濫炸,導致多處村民房屋被炸毀,數十名群眾無家可歸。出于安全考慮和戰略需要,九連工委轉移到中八磜。當天下午3時,敵人進駐永豐村,焚毀鄉自治會主任、青山隊隊長賴書祥的房屋,洗劫群眾財物一大批后,返縣城而去。
是年8月,九連工委機關創辦了《人民報》[[vi][6]]。11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原來在河東區的電臺轉移到九連工委所在地青州。從此,九連工委有了電臺,電臺和《人民報》報社隨總部設在河洞圍。電臺人員經常抄收新華社電訊。有些電訊內容通過九連工委的《人民報》及和東區的《大眾報》進行刊登,廣泛宣傳,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革命斗志。是年冬,根據新華社播發的《土地法大綱》和上級領導有關“大搞”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九連工委于當年12月26日作出了《關于“大搞”方針和任務決定》,在九連山解放區開展了一場大搞分田廢債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1948年春節,是九連解放區農民分到土地后的第一個春節。永豐村村民為歡度這一特殊意義的節日,家家戶戶為總部機關準備了油果、雞鴨和豬肉等一大批年貨, 敲鑼打鼓、舞龍舞獅送到游擊隊總部。
(圖為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員鄭群重訪九連工委駐地舊址——竹林居)
1948年1月,分管軍事的九連工委委員鄭群、曾志云率領總部主力珠江隊、九江隊,以及三支武工隊和熱水隊的一個排,共300多人,攻打浰源鄉公所、聯防隊失利。為了總結經驗教訓,九連工委在永豐村竹林居召開了擴大會議[[vii][7]],嚴尚民在會上對戰斗失利的主客觀因素作了分析,要求大家統一思想,放下包袱,振作精神。這次會議,及時扭轉了隊伍中因戰斗失利而產生的消極悲觀情緒,增強了信心,為后來粉碎國民黨反動軍警的“掃蕩”作了必要的準備。
同年3月,九連工委在青州召開緊急會議,作出了“第三次反掃蕩斗爭的工作指示”,先后發出《關于反對敵人第三次掃蕩的指示信》和《關于反掃蕩的政治動員及開展立功的指示信》,并決定將總部機關轉移到深山掩蔽。同時,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鄭群等工委領導分別到和東、河西、河東等地領導反“掃蕩”斗爭。敵人進駐永豐村撲空后,氣敗急壞地將賴書祥的母親王阿娣抓走,關押了半年之久,并張貼告示,懸賞八十擔谷緝拿賴書祥等人。
1948年6月,根據上級指示,撤銷中共九連工委,成立中共九連地區委員會,魏南金任書記,鐘俊賢任副書記,鄭群、黃中強、曾志云為常委。嚴尚民調任粵贛湘邊區黨委任職,但仍留在九連地區指導工作。期間,和東、和西部隊在青州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整訓。整訓由嚴尚民、鄭群主持,通過整訓,九連部隊的政治素質和戰斗力都等到了提高。
同年夏,九連工委機關駐扎在離永豐村不遠的水缺頭,當時主力部隊已派往贛南和大湖、三角一帶牽制敵人去了,只留下一個主力連隊九江隊保衛工委機關。7月16日,敵保五團官照灑營及和平縣警大隊、浰源鄉聯防隊、連平縣警隊共1000余人,分三路突襲青州:一路由高陂、塘埠至青州;一路由熱水新洞、齋公背至河洞圍;一路由大片田至大坪墟,各路敵軍直逼工委機關重地水缺頭。敵軍來勢洶洶,志在必得,妄圖一舉殲滅九連工委和游擊隊總部。鑒于敵我兵力懸殊,形勢嚴峻,工委機關領導人嚴尚民、鄭群、曾志云等一邊將后勤機關轉移,一邊親自指揮迎擊來犯之敵??偛渴组L率領通訊班撤出水缺頭,沿捕狼山登上雞占崗山巔,這時九江隊也已登上捕狼山,占據了有利地形。敵人紛紛向捕狼山撲過來。九江隊利用有利地形,居高臨下,以逸待勞,打得敵人暈頭轉向,頭一次進攻便擊斃5名敵人,傷敵多人。待熱水和大湖方向來犯之敵相繼到達捕狼山下后,敵人先以迫擊炮轟擊山頭,繼以重機槍掩護,發起沖鋒。九江隊戰士們英勇無畏,頑強反擊,敵軍根本無法前進。
戰斗一直持續至下午3時多,九江隊戰士的子彈都快要打光了,敵人仍不甘心,不斷地向山頭炮擊。中隊長葉日平與指導員陳金沉著果斷指揮戰斗,戰士們利用戰斗間隙準備大量石塊,等到敵人爬到半山時,戰士們翻動大石塊滾下敵陣,砸得敵軍人仰馬翻,頭破血流,鬼哭狼嚎。九江隊憑借著有利地勢,又艱苦地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
戰斗間,永豐村河洞圍及附近的人民群眾冒著生命危險與炊事班戰士一起為部隊送水、送飯,甚至一起搬石塊,參加戰斗。人民群眾的支援,極大鼓舞了指戰員的戰斗情緒,九江隊一直堅持到黃昏。敵人久攻不克,無計可施,便以迫擊炮和重機槍朝著捕狼山盲目轟擊、掃射,然后無精打采地撤向太平墟。九江隊乘著夜色撤出捕狼山,與總部會合。
此后,中共九連地委機關經丘屋排、塘埠、上山塘、白坭坑進入大湖、繡緞、三河、船塘等地,到達河源的上莞,與河西、河東、和東、連和區的主力部隊勝利會師。
中共九連工委及游擊隊總部駐扎永豐村期間,嚴尚民、魏南金、鐘俊賢、鄭群、曾志云、黃中強等主要領導,都在此度過了難忘的戰斗歲月。這里的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曾駐扎過部隊,并為部隊提供過糧食。特別是在部隊給養困難時期,總部領導指示青山隊隊長賴貞祥率隊籌備糧食,永豐、塘埠、山塘及周邊地區的人民群眾,寧愿自己吃番薯、芋頭,卻把大米獻給部隊,有的人家甚至連番薯片也舍不得吃而送給部隊,還有的人家將青苗田里一些早熟的稻谷割下來獻給部隊。當年人民群眾對九連游擊隊大力支援和無私奉獻,讓部隊官兵感動不已。他們是九連山區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們與部隊同呼吸、共命運,為黨和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歷經戰爭磨難的永豐村,也因此留下了光榮革命傳統和厚重的紅色歷史文化。2011年,永豐村朝科的“中共九連地委駐地舊址”列為中共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河洞圍的“九連工委第一青年干部訓練班舊址”于2016年得到修繕;位于齋公背的“中共九連工委駐地舊址”已列為全縣第二批中共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加大保護和開發利用力度。但愿這些紅色歷史文化基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歷久彌新,代代相傳。
注釋:
①賴鎮,青州鎮星和村人,時任熱水鄉鄉長,在張覺青的影響下,傾向革命。
②引自曾坤延《九連山水話當年,百年功勛垂青史》一文,中共惠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編:《懷念嚴尚民》第168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 版。
③④1946年6月,鄭群、黃中強隨東縱三支隊北撤山東。1947年7月先后返調回九連地區工作,并增選為九連工委委員。
⑤劉德濃,1945年7月參加游擊隊,交通聯絡員,1947年12月在青州大坪街被捕遭殺害。
⑥1948年8月,成立粵贛邊支隊后,九連工委機關報《人民報》與河東區的《燎原報》、和東區的《大眾報》合并,成為粵贛邊支隊司令部機關報《粵贛報》。
⑦ 牛兔兒著:《青山依舊——鄭群八十年》,廣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