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建縣記
和平在明正德十三年前屬惠州府龍川縣轄地,建縣前叫做和平峒。清朝顧祖禹所著《讀史方輿紀要》有記“和平縣府北五百八十里。西北至江西龍南縣二百二十里,西至韶州府翁源縣三百里,東南至龍川縣百八十里。本龍川縣和平峒地,山林深險,盜賊盤據。正德十三年,撫臣王守仁奏置今縣,又割河源地益之。明年筑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四里。”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初,時任左都御史的王陽明在贛州設計斬殺池仲容及大小首領40余人后,星夜起兵九路攻打池仲容部,而王陽明更是親率大軍從龍南縣冷水徑直搗池仲容大巢。而這時各寨起義軍還在盼望著池仲容帶回好消息——朝廷招安。在各大寨沒有任何防備之下,被官兵連破38寨,被斬殺頭領起義67名,義軍2060名,另被抓俘890人,被燒毀房屋禾倉2358間,還有不計其數的起義軍在潰退時候墜落山崖深谷之中而喪生。另有一部分八百余人逃脫了圍剿,而齊聚在九連山一帶據險而守,官兵死亡無數也沒有攻打下來。這時,王陽明又另生一計,讓七百余官兵穿上起義軍的衣服趁著暮色穿過了深澗,爬上了山頂,而起義軍以為這些也是潰散下來的起義軍,所以大聲地招呼著他們上來一起據守,但等待他們的卻是官兵舉起的長刀大矛,山頂上的八百余起義軍全部被砍殺,無一幸免。
剿滅池仲容部后,王陽明感于要保和平“久安長治”必須設置縣治,所以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五月初一上奏朝廷請示添設和平縣,并建議把縣城設在羊子埔(今陽明鎮)。朝廷很快就批復了王陽明,同意設置和平縣。劃撥龍川縣的廣三圖、仁義圖、和平圖,又割河源縣惠化圖及割接近江西龍南縣鄰界一里地湊成和平縣版圖。按清同治年間毛鴻賓所著的《廣東圖說》和平圖有四十五個村寨:外東、外南、果園、水口、三背阬、興隆、太平、長塖頭、均坑上、均坑前、大樓、那尾、楊村、富均、超田、江夏、合水、半坑、黃沙尾、上棉、謝洞、半坑上、湯湖、龍獅、壩心、均石、下洋、土嚴、辣阬、湯湖黃戶、下熱水、眼阬、湯湖周戶、湯湖曾戶、增公阬、合棟英、平地水、石人阬、羅鄉洞、永豐、上熱水、上陵、桃樹窖、大利壩街、熱水街、眼阬街。仁義圖有四十五個村寨:坪地、三阬、岡子嘴、楊梅山、寨下、楓樹排、上下黃、唐肚、烏泥阬、糧溪、永康圍、均屯、九子塘、彭寨、板倉下、聚圍、雞陂頭、雙頭、大葉塘、嶺西、長沙徑、鐵長阬、楊洞、上鎮、下鎮、馬塘、水西、潭頭、郎侖、石隆鎮、蕉阬、東水、嚴村、大壩、瓜村、龍塘赤水、豐裕鎮、蚺蛇塘、水背、澄溪、楊梅坪、黎樹下、董源、大田、龍潭、烏泥阬、彭寨街、古鎮街、東水街、汛梅子壩、汛東。廣三圖有村寨四十八個:秀水、小木龍、黃土阬、眼湖逕、下石、蘇阬大壩、油竹壩、洗馬潭、岑江、垂州、竹子背、甜魚祭、樟阬、浰頭、古鎮半阬、楓樹薗、粘田阬、中輋、田阬、蘇輋、上坪峰、烏虎鎮、黃阬、長塘、蘇輋上、大魚潭、鵝頸、低暇、酒餅峝、烏嘹灘、石村、河阬、鎮背、石含、楊梅塘、赤石、木龍、上排、下輋、羅塘、黃洞、烏干塘、上浰、東桃嶺、轉水輋、康阜、中村、黃沙。惠化圖有村寨十一個:平塘、大湖、大片田、郭屋壩、大坪、福隆、下磜山塘、大塘、楓樹隆、新屋下、水唇、忠信街、秀段街、青州街。
建縣伊始,和平縣境內進行了一系列的富民強軍政策。如把以前起義軍在浰頭、岑崗一帶所耕種的一部分土地分給老百姓,并且前三年實行地租減稅等政策。另外把其余的土地賣給那些“新民”或者新遷移到和平境內的流民,所買土地所得來的銀兩全部作為修筑縣城的費用。在軍事方面則是把巡檢司由大壩水背移居到浰頭,新募兵士600名(和平縣境內招兵400名,龍南縣招兵200名),分為兩班,半年輪換一次。并要求各府、州、縣的巡捕官要不時地在浰頭進行巡邏檢查,以防潰散的起義軍聚集起義。王陽明在《添設和平縣治疏》中說到“新縣里糧數少,官員應該減裁;且系偏僻之地,驛遞不必添設。遇有使客往來,總于龍川縣雷鄉驛應付。前項居民,被賊殘害,瘡痍未蘇,加以創縣勞費,困苦可矜。成縣之日,凡遇一應雜泛差役,坐派錢糧物料等項,俱各酌量減省;期待三年之后,方與各縣一體差科。”所以當時和平縣還進行了精兵簡政等一系列政策。
和平縣的設置對和平的影響是深遠而重大的。正如史書所說,官近民而政易施,民近官而情易達;禮教得以家喻戶曉,刑法得以耳聞目擊;良民有所勸而免寇盜之害,頑奸知所懲無復負固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