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特黄性色生活片免费观看,国产96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久久精品夜色国产

您的位置: 首頁 > 走進和平 > 地情資料

和平縣歷史上的兩位翰林

作者: 來源:本網 發布時間:2023-04-06 瀏覽次數:- 【字體:


 作者:曾祥凱
    翰林是我國古代官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朝廷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討伐令等。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經科舉考試凡中進士者,分為三等,一等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預備資格,三等則委以地方基層官吏或其他職務。可見,能夠直接進入翰林院的,實則是科舉進士名列前茅者,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奇怪現象。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置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翰林是京官又是閑官,更是未來入閣的人選,所以多清廉自守。在和平縣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位翰林,一位是北宋時期的曾楷,一位是清代的曾冠英。
  
曾楷
 
  曾楷(991-?),北宋龍川縣廣信都高賢鄉東水坊(今和平縣東水鎮,當時的東水坊應含彭、林、古、東四約)人。按《嘉慶龍川縣志》載:曾楷,宋天圣五年丁卯科(1027)進士。中進時36歲,授翰林權直,后授翰林學士,正三品,掌制誥詔令撰述。又按光緒《惠州府志》載:曾楷,龍川人,天圣五年中王堯臣榜進士,翰林權直郎。
  
  北宋乾興元年(1022)三月,真宗逝,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位,為宋仁宗。朝政為劉太后與權相丁謂把持,曾楷不事攀附,不得志。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卒,朝廷還政于仁宗,遂罷黜內侍羅崇勛等太后親信,起用翰林學士王隨及遭貶謫的范仲淹、林可獻、宋綬等人,曾楷亦被授翰林院學士。
  
  景祐五年(1038)十月西北黨項人李元昊稱帝,建大夏國。次年四月派使來宋要求承認夏國,冊封帝號,宋室久議不決。六月決定削李元昊官爵,備兵征夏。康定元年(1040)正月,李元昊先發制人大舉圍攻延州(今陜西延安),守將劉平、石孫在三川口(今陜西安塞東)兵敗被俘,鎮守延州的范雍降職他調。曾楷、韓琦等大膽聯名推薦被誣為“薦引朋黨”而被貶越州(今浙江紹興)的范仲淹。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說:“若涉朋比,誤國家事,當族。”五月,韓琦與范仲淹一同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充當安撫使夏竦的副手。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其間有力地抗擊了西夏,被北宋倚為“韓、范長城”。 曾楷也因此立下一功。
  
  慶歷八年(1048)正月,先后爆發“貝州兵變” 和“宮廷衛士之變”,仁宗如驚弓之鳥,遂大興獄事,曾楷知政事不可為,與同鄉劉政一(龍川人)商議后,向朝廷告老還鄉,回鄉時兩袖清風,行李蕭然。歸鄉后八年卒,終年六十五歲。
  
 
曾冠英
 
  曾冠英,字鵬宵,號云峰,清代惠州府和平縣人。冠英五歲失怙,由母朱氏守節撫養成人。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登賢書,嘉慶四年協修和平學宮。辛酉、壬戌連科會試薦卷,嘉慶十三年(1808)中戉辰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山東肥城知縣。在任主修肥城邑志,捐俸立書院,輒與諸生論文,歷六載無少間,多士佩服。于嘉慶庚午(1810)、癸酉(1813)兩科充山東鄉試同考官,為官清廉自守。辭歸后于道光九年(1829)主講豐湖書院,設帳鵝城從游者眾。
 
  曾冠英自幼亡父,與母朱氏相依為命,讀書赴試多賴鄉黨族親資助,故非常注重孝親敬老,對后世兒孫、生徒后昆,嘗教以家德家風,被閭里師友奉為儀表。
早年馳騁齊魯為官時,有歸善鹽商郭榮階旅山東時,以桑梓之誼常造訪曾氏任所,他鄉遇故知,一來二往兩人遂成深交。迨曾冠英任滿歸鄉,設帳鵝城,正值郭榮階岳父歸善松坑耆老吳達峰先生八十一歲壽辰,郭遂請曾冠英為之作壽序,并邀得歸善進士呂龍光書序,曾、呂二人聯壁生輝,一時傳為惠郡佳話。其《序》曰:
 
  嘗聞上世多壽考,非特其風氣淳閎,天全以躋仁壽之域也,抑亦天人理數之征,確然有一貫者。孔子曰:“仁者壽。” 又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朱晦庵子云:“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生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 顧富貴壽孝,天固所以厚予其人,然必先厚予其清資德器,以膺之而翹焉,有異于流俗。此余自鄉邑間,以至晉接京外名公卿,見夫富貴之大小,壽考之耄期,無不適如其理與數以相償焉。
  
  惠屬首歸邑,古梁化郡。溯西江而東,有松鄉者,其俗淳士秀,穆然皞之遺風。吳族為富而好禮,詩書衣冠,一時稱盛。若達峰四伯老先生,尤其碩德者英,克有其仁以貞壽者也。余向由庶常官山左,得與貴東床郭榮階四兄鹽經,以桑梓寅恭,朝夕過從,談及先生事為甚捻。先生譜由長樂喬遷,隱德世培。祖秀岳公吏職候銓,尊人潤韶太翁,以成均振起家學,象賢有五,孟季蜚聲黌序,先生雁行居四,且升諸大學。蓋淳實近仁者也莫先孝,極致養、致思之誠,惟孝友于暨翁,且諶之美。正晦翁所云“藹若春旸,泛若醴泉” 者己。由是擴蒸嘗則矢公矢慎,展霜露則必躬必親,是孝之上治也。撫仲叔二兄遺孤成立,今諸子若侄,食餼游庠而鳳鳴文閬者,得先生隆禮師儒,培植課訓之功居多,是孝之下治旁治也。庶幾哉至性純懿,其即仁孝之征乎未已也。先生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處已泊如,居家威如,敬宗睦族,惠鄰周乏,偉為鄉黨儀型,則又慷如慨也。幼讀書聰悟過人,經史文藝外旁及方技,即銀丸金匱之書,大得乎醫者意,故活人功多,遐邇馳譽,此先生學識又異于流俗之一端也......
 
  曾冠英在《壽序》中歷數吳老壽翁擴捐祖嘗,隆師尊儒,撫養遺侄,惠鄰周乏,醫術活人等種種隱德,詮釋了仁者壽的儒家思想,為嶺南鄉村樹立了一個淳樸敦厚的家族模范,進而影響一方的民風時俗。
  
  從政、教學之余曾冠英筆耕不綴,償與諸生放舟江湖,吟誦酬唱,且于金石、經史頗有研究,著有《溯泗齋文稿》四卷,道光已丑六十一歲時刊行。禮部尚書龔守正為撰序曰:“假館授徒乃其性之所耽,居官之清廉可想而知。為文根扺經史,純粹以精。”曾冠英為官清廉,告歸后生計清貧,落寞而終,作《秋吟》曰:
  
  不見腰鐮久,今聞割稻聲。
  黃云堆阡陌,白米煮香羹。
  客路荒三徑,儒冠誤一生。
  歸來無負廓,何處學躬耕。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