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水大壩村發現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題匾
陳仰天
近日我去東水大壩采訪,獲悉東水鎮大壩村外出鄉賢駱其球春節前回老家打掃樓閣時,意外發現一件清代嘉慶年間的遺存文物,該文物是一塊楷體陽刻的金字大木匾,木匾中間兩個金色大字“文魁”,系清代嘉慶年間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吳熊光與監臨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御史巡撫兩人題寫,贈予和平東水大壩村民、當年考取舉人的駱紹賓。據悉,這塊木質牌匾至今已有208年的收藏史。
大壩村先后孕育出舉人1名、貢生12名、秀才119名。
駱其球介紹,和平縣東水鎮大壩村現有居民1400多人,村落中全姓駱氏,村里至今有古碼頭、古樹、古廟、古祠、古塾和古堡等清代遺存古文物,是東江上游較為出名的古村落。清朝年間,駱氏先民憑借著大壩村千畝良田和村里毗鄰的東江河,村民亦農亦商,積累了巨額財富,駱氏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
清朝嘉慶十三年,該村村民駱紹賓考取舉人,因其崇文重教,家聲遠揚,在東江上游小有名氣。他率先倡議在村口興建文昌閣,并與族中父老商議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教育,將駱氏房族中的公益田設為“學資田”,所獲資金全部用于房族中教育事業。在駱紹賓的倡議下,該村相繼開設了新凝書舍、挹江書室、荊樹并茂、五花炒錦、四杰齊名和亦愛吾廬等書舍私塾,一時間文風興起,英才迭出,村內先后孕育出舉人1名、貢生12名、秀才119名。駱氏祠堂門前的半月形池塘沿塘兩邊,至今仍豎立著10多對石桅桿,這是該村當年文化鼎盛的象征。
駱紹賓獲贈“文魁”牌匾。
駱其球說,根據東水《駱氏族譜》記載,駱紹賓是東水大壩駱氏始祖駱聰的第16世裔孫,生母在其3歲時去世。兩年后其父親續弦,娶林寨廖氏,廖氏視紹賓如己出,常教其勤奮讀書。駱紹賓少而聰慧,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清代嘉慶十三年(1808年)秋試,駱紹賓與嶺南舉子劉性誠、趙繼輝、高之楨、楊兆煜、陶致孝等赴省城應考鄉試而中舉人。
駱紹賓才華橫溢,時任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廣東、廣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吳熊光和監臨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御史巡撫、廣東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孫玉庭等官員對其十分欣賞,在宴請眾舉子后,吳熊光與孫玉庭欣然為駱紹賓題寫下這塊“文魁”牌匾,駱紹賓遂將這塊牌匾一直懸掛于家中祖堂。
駱其球稱,這塊“文魁”題匾,是駱氏先輩一代代傳下來的,成為家族里最重要的珍貴文物,1965年破“四舊”時,這塊題匾差點被人毀了。幸虧現年73歲的駱紹賓孫媳駱招英在家及時給予收藏保護,以“樓棚缺少承載物件”為由,一直將其收藏在家中住房樓閣里,鮮有村民知其下落。